.

生活和工作,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没法平衡

在刚刚步入职场的时候,我听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把生活和工作平衡好,不要让工作影响生活,让生活拖累了工作,利用好下班后的8小时,这是你和别人拉开距离的时间。

然而到了真正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关系是受客观条件决定。比如你在一家北欧高福利的公司工作,那么你很有可能上班没有多少事儿,准点下班。但是如果你是在日韩企业或者互联网企业,加班就是一种常态,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没有你说的那么容易。

即使不加班,老板动不动会在群里扔一个链接,@一下你,让你周末赶报告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事情,工作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活,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已经改变了不了这种现状,那么能做的至少就是不能让工作影响了心情。

项目进度吃紧,老板人来疯等等行为让自己加班,换个心态来看这件事,你可以抱怨,但不是纯粹只是为了抱怨,从琐碎的加班中,去寻找贴近你人生目标的价值点,并通过加班的杠杆把你的价值点放大。比如我在做管理咨询的时候,加班演算一系列的数据模型,这提升了我的数据敏感度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在做产品经理的时候,陪着开发一起发版本,我会把平时研究竞品时候遇到迷惑的技术点以及实现方式拿出来和开发讨论,这样以后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会少走弯路。

生活和工作既然无法平衡,在炒掉老板的之前,摆正心态,心态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职场里一点也不为过。

2. 闷声工作的人,往往结局都没那么好

 

初入职场的时候,听过这样一句话,“做自己就好”。现在想想,如此佛系的心态是多大的谎言。

在职场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一句话也不说,闷声工作的人,加班也加的不少,工作也非常认真,但是到了年终评比的时候,这些人的考核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

很多人闷声做着老板交代的事情,但是从不关心公司的核心战略在哪儿,核心项目在哪儿,一直做着不重要琐碎的事情,你的年终考核,你的升职加薪和你带给公司的价值成正比,而非和你的工作量成正比,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种自我安慰的话,在老板眼里可有可无。

在给公司提供相似价值的时候,记住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你除了努力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更要懂得向上级汇报,展现自己的成果,并从上级以及高层的反馈中调整自己的方向,也要懂得如何向公司争取资源,公司资源有限,如果能给您配备充足的资源,那么项目也会多向你倾斜,不断在和高层的对话中形成自身价值的不可替代性,让领导在考虑核心项目的时候,先进时间就想到你,那么你的结果会差到哪儿去呢?

埋头干事的时候,要抬头看看天。

3. 工作,其实就是一种契约关系

 

不少70后,80后的职场过来人,经常劝我一句,要在一家公司待长一点时间,受到委屈要从自身找原因,别老想着跳槽。没有一家公司的HR喜欢频繁跳槽的人。

看似很有理,但不一定适用于目前的职场,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目前很多互联网创业企业,存活的时间还是未知数。

我在这儿也不是鼓励大家频繁跳槽,你每三个月跳槽一次,是个公司都不会要你的。你要始终相信一条是没错的,你所从事的工作,你拿着老板发的工资而非股权时候,你和老板之间只是一种契约关系。

这种契约,说白了,你出卖你的智力和体力,换取相应的劳动报酬,这种劳动报酬包括你的薪水还有你的成长值。不同时期,你对成长值和薪水有不同倾斜罢了。刚刚毕业希望能多学东西,那么向成长值倾斜,工作一段时间,希望能多拿一些薪水,则会向薪水上倾斜一点。

在这样的契约环境下,所谓对公司的忠诚,对老板的忠诚,听上去实在可笑,我不排除你会遇到明智的老板,开明的公司,但是对于目前大对数公司来说,大概率事件还是,你和他永远是契约关系,基于这样的事实,在相同工作时间内,索求劳动报酬最大化,是自己最根本的出发点,当然不同时期,薪水和成长价值侧重点不同罢了。

跳槽,只不过是一种双方解除之前的契约,重新和另外一家公司签订契约的过程而已,直面这个本质,你会抛弃很多顾虑。

我们在和其他公司合作时候,并不是说我和这家合作公司关系不好我就不合作了,而是这个渠道带来的ROI太低了,回报远远低于我的付出,那么我们会毅然决然的解除和这个渠道的合作。同样的,当你不开心了,当你觉得拿的少了,都不是你终止这份契约的标准,先进标准就是,你的付出回报比太低了,低于你的底线了,此时就解除这份契约吧。

4. 你所期待的培训,也许就只是价值观的洗脑

 

在我作为应届生往返于各大校园招聘现场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公司有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能帮助员工实现最快的成长,包括入职培训,公司高管Mentor制度,这几年我和各大公司的管培生交流下来,应届生们对公司的培训期待很高,往往希望通过入职培训能够完成学生到职场人的完美蜕变。

然而事实呢?大多数号称有完整培训体系的500强大公司,所谓的培训永远少不了价值观的洗脑,公司文化,公司理念,规章制度等等。

我经历过最残酷的培训是21天公司文化洗脑教育,和大家分享其中一个环节,叫”异口同声“,一组10个人,需要一起一字不差背诵出公司文化,团队中只要有一个人背错,节奏没跟上甚至声音小一点,整组人出去下一轮重新再来,直到教官挑不出毛病为止。

更不用说,一直推行军事文化的某些民营企业了,我很敬佩我军的军事素养,但是这种泯灭个性,追求整齐划一的培训方式使用在员工身上,无非是雇主自私的体现,他只想让员工成为一颗螺丝钉,而非是围绕员工的素质打造的科学培训体系。

一些有良心的企业会去培训员工的基础技能,如咨询行业麦肯锡,波士顿的一套成熟方法论,基础的office技巧,这样的企业是少之又少,遇到这样的企业可以烧高香了。所以在入职的时候,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入职培训上,你在入职培训上需要把握的是公司的文化,公司的历史,一些人事财务规章制度/薪酬福利,如请假,报销等等。

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蜕变,不是在入职培训上,而是学生思维的改变上:彻底放弃被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生涯,老师一股脑的把知识灌输给你,你不分三七二十一,反正都学好了,肯定能拿高分。但是到了职场后你会明白,你要学的是汪洋大海,不可能通过短暂的时间全部掌握,也不可能有人能像老师一样耐心的给你灌输知识,你只能通过自己的需要去寻找自己要学的领域,主动去学习。

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广袤的信息海洋,丰富了我们学习的方式,我们更要明白自己缺什么,如何去补足。你的时间有限,你对学习信息的筛选也就决定了你进步的速度。